癞蛤子全身是宝,都能入药。它身上的疙瘩,用工具挤出白白的汁水,在中药中有广泛的应用,可以镇痛止癫,压惊亦有奇效。癞蛤子当年在老虎耷拉中是为“五毒”之首,排在葫芦下,也就一个红枣的大小,一般都是绿布做(当然也不一定)——都是用做鞋样子、花样子剩下的布头儿做癞蛤子的身子,分上下两片,先沿边缝好,再留口填棉花;填时,用妇女头上戴的那种簪子,一丝一缕地填充,可见活儿之精细。嘴、眼也要缝得准确,前后腿儿要做得鲜活生动,还得用黑线“锁”出趾尖儿来。癞蛤子的后背,要用黑线网上十个疙瘩,中脊四个,两边各三个。在如小枣大小的物体上,把小动物身体的细节,用针线表现得生动而形象,使之成为小巧玲珑的工艺品——可惜这手艺几近失传了蟾蜍是学名,俗名癞蛤蟆、癞蛤子。它是老虎耷拉中的五毒之一。 现实中的癞蛤子,是不受人待见的。其个子如核桃大小的时候还能蹦跳,及到长成后,体形硕大,明显笨拙,不会蹦跳,连爬都费劲。癞蛤子浑身长满大大小小的疙瘩,令人生厌。 癞蛤子不叫唤,也没有蹿跳捕食的能力。它只是采取“坐姿”,可能是它嘴里有某种气味儿,小飞虫爱围着它的嘴头子飞舞;它只张嘴,小飞虫直接往里“飞”。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,一物